首頁 資訊 國內 聚焦 教育 關注 熱點 要聞 民生1+1 國內

您的位置:首頁>資訊 > 教育 >

傾家蕩產投資子女教育不明智:別把時代紅利當教育紅利

來源:騰訊網   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5-18 14:31:46

中國人現在養(yǎng)育孩子的成本很高,特別是中產以上階層,投入更大。許多這樣的家庭,孩子從小在私立學校上學,看病是私立醫(yī)院,過著富養(yǎng)的生活。但按照現在的經濟趨勢,很多孩子花掉幾百萬留學,回國只能拿幾千、上萬的工資,一輩子都無法掙回自己的學費。

這些孩子無法獲得父母輩的高收入,但習慣了高消費,就會不斷啃老。家庭開支就會在父母養(yǎng)老與孩子啃老間產生沖突。所以很多人覺得,不如把這幾百萬教育經費直接留給孩子。


(資料圖片)

這種看法的確有一定的道理。

首先,在中國過去40年的市場經濟改革中,不少人靠著學歷跨了階層,獲得了時代紅利。這種通過教育改變命運,獲得財富的例子屢見不鮮。這些父母根據自己的經驗,擔心自己的孩子稍一放松就會重新回到社會底層,從哪里來到哪里去,孩子以后的生活水平,就無法維持自己現在的水平。所以,他們雞娃,覺得只有依靠教育才能使得孩子保持自己的生活。

但是,如果把教育看作一項投資,教育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。

首先,教育是一個嚴重依賴孩子資質的事,與孩子的智力、勤奮程度息息相關。孩子資質不行,沒辦法在國內上好大學,就得花幾百萬去國外讀書,但到時候回國,仍然得面對層層面試的考驗。待到進入職場,還需運氣?,F實往往不如人意,資質很難靠投入去彌補,巨額教育投資往往無法獲得一個好工作,獲得對等的回報。

第二,與其他任何事情一樣,教育有邊際效應。隨著投入增大,效用的增速呈遞減趨勢。不識字,沒有基本的常識,保不住財富,所以一定要接受教育才能在現代社會中生存。但一個藝術碩士與一個藝術博士,在生存能力、收入水平上,差別就很小了,誰多誰少還不一定呢。所以,教育是要投入的,但并非多多益善,要量力而行,并且要考慮效率。

不妨換一個思路,孩子在國內上個一般的大學就行了,把這些錢,換做固定資產、現金流,直接留給孩子。孩子有資產、有租金收入,起碼衣食無憂。這些東西孩子可以直接繼承,并不需要多高的學歷。

其實,父輩的成功,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時代紅利,而非教育紅利。父母希望把自己的成功經驗復制給下一代,但時過境遷,過去的經驗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了。

中國的高投入教育,其實有一個大背景,那就是計劃生育。在傳統(tǒng)多子女時代,家庭對子女的教育,往往是擇優(yōu)進行,即能讀就供,不能讀就早工作,或者做其他安排。在計劃生育時代,則是“獨生精養(yǎng)”?!蔼毶眲t必然“精養(yǎng)”。長期以來,中國家庭只有一個孩子,只有把資源傾注在唯一的孩子身上。小皇帝般的養(yǎng)育,是一個家庭對計劃生育本能性的反應。這種行為模式在社會上反復加強,最終就形成了天價養(yǎng)育、天價教育,并被中產、上中產視為一種理所當然,天經地義。

但是,時代在變化。人口紅利,全球化紅利,都在逐漸消退,計劃生育政策變?yōu)榱硕嘧优撸?,家庭的養(yǎng)育策略也應該跟隨性地變化,避免過度的教育投資。

當然這不是說不要教育,坐吃山空是不現實的,有能力的小孩才能駕馭好財富。教育、一技之長,永遠比財富更難以剝奪,是一個人一輩子安身立命的基礎。但是,家庭對孩子教育的投資應該有一個度。這個度根據不同的家庭經濟條件不同,或許是10萬,或許是50萬,或許100萬甚至更高,但都不應該超過家庭總資產的一定比例,不能孤注一擲掏空家底。其次,任何資產的配置都不應該是把雞蛋放到一個籃子里面。對孩子的投資也應該是多元化的組合配置,包括教育、資產、社會資本,甚至包括多一個弟弟妹妹。

1990年代初“吃螃蟹”的第一批家庭,采取“雞娃”模式,送孩子出國留學。哪怕是一個很一般的外國大學,孩子也能獲得語言優(yōu)勢,回國到外企找個工作很容易,拿到高工資,自然就會買房,獲得房產紅利。正所謂一步對,步步對。但是,30、40 年后,現在這么做的家庭,得到的可能是“海龜失業(yè)”。

如果穿越到過去,對一個中國家庭最好的勸告是買房,第二好的勸告,是勸一個家庭1990年代初,送娃出國讀書。那么,現在,這個勸告可能是,把留學的錢留給孩子,或者用來給孩子“投資”一個弟弟妹妹。

?(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報立場)

劉遠舉

關鍵詞:

頻道精選

首頁 | 城市快報 | 國內新聞 | 教育播報 | 在線訪談 | 本網原創(chuàng) | 娛樂看點

Copyright @2008-2018 經貿網 版權所有 皖ICP備2022009963號-11
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聯(lián)系郵箱:39 60 29 14 2 @qq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