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資訊 國內 聚焦 教育 關注 熱點 要聞 民生1+1 國內

您的位置:首頁>資訊 > 教育 >

歷史學博士的經驗之談:少些浮躁的“競爭”和無奈的“內卷”

來源:騰訊網    發(fā)布時間:2023-07-08 23:37:05

“必記本”注:本文是知乎上一位歷史學博士的經驗之談,但卻適用于多數人文學科專業(yè)博士。作者感慨,少些浮躁的‘競爭’和無奈的‘內卷’,(歷史)研究者們至少會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,向著那些已經幾乎被人遺忘的學術(歷史)看一眼,哪怕就一眼,然后得到一點真理。這樣,自己至少不會說自己渾渾噩噩的過了一輩子卻沒學到什么道理。


(資料圖)

對于大多數人而言,讀博士毫無意義,也毫無必要。和做生意、研究技術不同,人文學科的博士專業(yè)(“必記本”注:比如歷史學)是基礎學科,其具有的幾大特點是:

1

變現(xiàn)速度十分之慢

就算你歷盡千辛萬苦讀到博士,變現(xiàn)速度也十分之慢。除非你無心學術,拿著博士的一些加成去找工作,那樣還可能有變現(xiàn),但這么長的時間只換來一點點東西,真的太不值。三到五年讀個學位,還要想破頭編個課題進博后站,就為了個戶口/安家費?用這些時間考個證考個公務員,或者去個公司,賺來的錢也足夠安家了。

2

非名校出身者學術前途暗淡

非名校出身者基本沒有學術前途,而名校名師門下博士的壓力也很大。

一個殘酷的現(xiàn)實是,國內的基礎學科研究,基本呈現(xiàn)出高度的向上集中趨勢。研習者在只有少數幾所頂級高校內能做出成績。而在剩下的學校中,除了幾位厲害的研究者能夠一枝獨秀外,學生只能在學術鏈條的底端做重復的工作。

這種情況在國外也比較嚴重。

具體到歷史學科而言,那些‘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的對蘇經濟外交政策研究’、‘古希臘和古羅馬在集權時期的政治制度和實踐對比’等等的博士論文,大概就屬于那種‘學術鏈條底端’的‘重復的工作’。如果不是讓研究多年的學者深入去做,大多數歷史學博士生最多只能寫出一篇平平常常、大量參考二手材料、毫無理論高度的論文,論其意義,也許只是換來學位的憑證,和沒有東西可供引用時幫人湊數的垃圾而已。

此外,非名校因為資金的緣故,很少有辦法為博士畢業(yè)生提供條件讓他們安心研究——比如安置房、數目較高的安家費和子女落戶入學等優(yōu)惠條件,在這里統(tǒng)統(tǒng)欠奉。然而,國內最多的歷史學科博士也大概就出自于這些非名校。

對于大多數人而言,他們如果想要考歷史學的博士,最多也就只是考到這里;而那些考進頂級名校的博士生們,也因為學校內競爭激烈而最終敗下陣來,而最終進入國內類似于終身教職的研究軌道的人終究是少數。

3

時間太長

正常情況下,培養(yǎng)出一名合格歷史研究者所需的時間,從博士第一年算起,最快也得10年。10年間,做生意可以有很多的機會,做官要是站對了隊也會有許多收益,但人文學科的博士如歷史學如果要做下去,就只能慢工出細活的熬,十年內就算你沒白沒黑的做研究,最多也只是講師。

而在這十年之內,對于很多人而言,他們的父母在等待他們打生活費,他們的孩子在等待他們報每個月一萬元的輔導班,他們的妻子在等待他賺錢買米下鍋或買高檔包,或兩者兼有。

兩重壓力之下,這些人做出的東西到底有多少意義,就很值得懷疑了。

所以,對于大多數人而言,如果自己學校出身欠佳,并且如果有賺錢的現(xiàn)實需求,就沒有任何必要讀(歷史學)博士。最多,找個名校念個碩士,然后學點雙學位轉行就夠了。

當然,如果財政壓力很小,身邊人支持,且對于學術(歷史學)研究擁有十分的熱情(“必記本”注:不是那種讀完了之后劫后余生的熱情,是不關心身外之物而只關心面前研究的熱情),那就努力去念個人文社科的名校吧。畢竟,站在學術(歷史)研究的前沿,探索那些或塵封或未知的往事,掌握對于重大歷史事件的解讀權力,這是一種無可比擬的快感。

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問題需要在這里提出來:許多人在高中階段或者是本科階段,也許是因為自己讀了引人入勝的歷史著作,或是對于歷史學家對于現(xiàn)實問題的解讀有獨到之處,而逐漸對于歷史研究發(fā)生了相當的興趣,并且覺得自己如果能從事歷史研究有關的職業(yè)就更好。

這種熱情是好的,但同時也是需要潑一潑冷水。

首先,對于歷史研究者而言,樂趣常常是在研究之中,而不是研究之后;而在研究之中,研究者們也需要承受相當的壓力。

拋開已經陳述過的生存壓力不提,歷史研究給人帶來的成就感往往發(fā)生在研究結束之后很長時間。

究其原因,大概是因為:歷史的研究往往伴隨著相當枯燥的史料搜尋、釋讀、甄別、交叉對比、排列、理清邏輯等基本工作,如果是涉及到數據統(tǒng)計,那么還需要搜尋、處理和分析數據;如果涉及到其他語言的歷史材料,那么以上的所有工作都要以這門語言為基礎,重新來一遍。

這種工作往往會使許多人望而卻步,他們研究歷史的腳步也會就此停止,對于歷史的熱愛也就逐漸消失了。

其次,歷史研究成果的發(fā)表和存續(xù)也并不簡單。等一篇研究成果最終完成后,它還要經過專家和同行的審閱,甚至需要經過當事人的審閱(“必記本”注:特別是對于現(xiàn)代史研究者來說,這一過程是相當有意義,然而也是非常具有挑戰(zhàn)性的)。

當一篇論文發(fā)表出來后,你還需要為自己的研究承擔無限連帶責任——不同于商科和經濟等學科,歷史學科的研究成果因為具有相當長的時效性,故而研究者們必須對自己的研究成果承擔無限責任,因為后來人需要在你的研究基礎之上進行下一步研究。這種學術研究的壓力并不會有多少人愿意承受。

再次,那些看起來有趣的歷史,往往不是研究者們需要關注的歷史。軍事史、領導人物個人傳記、花邊歷史等內容看似有趣,但這些歷史事實往往只能用來作為更為重要歷史研究的腳注和補充,而不能作為主流歷史研究的關注點。那些在貼吧中受到追捧的裨官野史、武器發(fā)展等等,要么未經證實、要么片面空泛,不值一談。這個事實也許也會打擊很多人研究歷史的熱情,然而事實如此,無法改變。

最后,由于其經歷過高度專業(yè)和專門化的訓練,歷史研究者們所需要擁有的學術能力是可以被稱之為‘屠龍之術’的,而這些‘屠龍之術’幾乎不能兼容社會中的大多數工作機會。

社會中提供的最多工作都是執(zhí)行性較強的,幾乎不涉及重大決策和分析,例如電腦科學和商科。這些學科的教育最需要提供的是‘解決問題的能力’與‘在某一專門領域進行精細化工作的能力’,需要一大批高度專業(yè)的工作者。而歷史學科的教育則偏重于‘發(fā)現(xiàn)和分析問題的能力’和‘全局思考的能力’,最終需要的是一小批具有全局視角的專家。

對于少數具有較強專業(yè)能力和背景的歷史學習和研究者而言,這些能力對于他們今后接觸更為宏大和深刻的歷史命題、甚至于參與重大決策是至關重要的,甚至是不可或缺的;然而對于更大多數的歷史學科學習和研究者而言,這就意味著歷史學科的教育在本質上是精英化的,大多數人將會在這個教育和研究的過程中被逐漸淘汰。

簡而言之,歷史學科的博士只有少部分人能夠做出有意義的研究,而剩下的人則只能被迫在‘屠龍之術’的理想和‘殺雞之術’的現(xiàn)實之間艱難的找尋平衡。

這篇拉拉雜雜的東西某種程度上也可稱之為“歷史學科的勸退”。概括說來,歷史學科的博士真的不需要那么多,對于大多數人而言,歷史學——特別是大學本科的歷史學——最大的作用也許只是想上名校而專業(yè)選擇嚴重受限時的一個選擇,或是在“文理孰輕孰重”的無聊嘴仗中信手拈來,用以體現(xiàn)文科專業(yè)之無用的經典范例。

因而,歷史學科的博士,在目前國內考博和保研的大環(huán)境下,也許也只是研究生逃避就業(yè)的避風港,或是需要博士學位以提職加薪的人的金礦而已。兩個字概括,就是“備胎”。

在我的研究生和博士生學習過程中,我無時無刻不在遇到持有這些想法的同儕。而諸位歷史從業(yè)者也是各個高校中比較貧窮的一批:沒有工科攬工程的分紅,沒有經濟和商科的高薪,雖然大家都是一樣的辛苦,然而說起來待遇,還是比較慘淡。

然而這種情況——從一種苦中作樂的角度看來——也可以幫助真正有志于從事歷史研究的人排除干擾。歷史研究者最好是站在客觀中立的角度觀察和思考問題,不需要拿誰的錢,也不需要聽誰的勸。少些浮躁的“競爭”和無奈的“內卷”,歷史研究者們至少會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,向著那些已經幾乎被人遺忘的歷史看一眼,哪怕就一眼,然后得到一點真理。這樣,自己至少不會說自己渾渾噩噩的過了一輩子卻沒學到什么道理。

關鍵詞:

頻道精選

首頁 | 城市快報 | 國內資訊 | 教育播報 | 在線訪談 | 本網原創(chuàng) | 娛樂看點

Copyright @2008-2018 經貿網 版權所有 皖ICP備2022009963號-11
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聯(lián)系郵箱:39 60 29 14 2 @qq.com